發展特高壓電抗器(變壓器)技術推進科技進步(下) 記者:武高院是專門從事高電壓電抗器(變壓器)技術研究的科研機構,追本溯源,您可否簡要介紹一下武高院為何落戶武漢,在特高壓技術領域又處于怎樣的位置? 陳維江:早在20世紀50年代,國家就開始規劃高電壓電抗器(變壓器)試驗研究基地建設,為我國330千伏及以上電壓等級輸電做好技術儲備。當時的水利電力部技術改進局先后曾在北京、成都、重慶、宜昌等地進行過高電壓電抗器(變壓器)基地的選點工作。1973年以后,考慮到葛州壩水電工程和三峽的電力外送需要,水電部決定將高電壓試驗基地和高電壓計量站建在武漢市。
1974年,武漢高壓研究所成立。經過30多年的建設,已成為國內試驗參數最高、試驗設施最完備的高電壓試驗、研究基地。2006年,根據國家電網公司《關于明確直屬科研單位功能定位及相應變更名稱的通知》,武漢高壓電抗器(變壓器)研究所名稱變更為國網武漢高壓研究院。
1985年以來,武高院的特高壓電抗器(變壓器)研究團隊一直跟蹤國際上特高壓研究和應用的動態,開展了大量的創新性科研工作。“七五”期間由國務院重大辦立項,啟動“特高壓電抗器(變壓器)前期研究”項目,主要搜集國外特高壓電抗器(變壓器)技術的資料,翻譯、編譯資料10冊400余萬字。“八五”期間由國務院重大辦立項,開展了“特高壓外絕緣特性初步研究”。
“九五”期間,參加了由國家科委立項的“特高壓電抗器(變壓器)的前期論證”項目。1996年,武高院在戶外試驗場建成了200米特高壓試驗線段,利用該線段進行了長波頭操作波外絕緣特性和電磁環境等研究工作。1998年,武高院組織國內專家完成了《百萬伏級特高壓電抗器(變壓器)鍵研究的總體規劃》。2005年武高院承擔了12項特高壓研究項目,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。
回顧我國20多年的特高壓電抗器(變壓器)技術研究歷程,可以說,武高院是特高壓技術研究、應用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,在特高壓研究中取獲得了許多有價值的科研成果:獲得了輸電線路空氣間隙的工頻、操作和雷電沖擊電壓放電特性數據,提出了放電特性的海拔校正公式;獲得了典型分裂耐熱擴徑軟導(母)線及分裂導線、管型母線的工頻、操作及雷電沖擊電壓特性曲線;研究了交流特高壓絕緣子串污穢耐壓特性,提出了交流特高壓電抗器(變壓器)電設備污穢外絕緣選擇方法和海拔校正方法;
提出了我國交流特高壓電抗器(變壓器)線路工頻電場、工頻磁場、無線電干擾和可聽噪聲的限值建議,已通過了國家環保局組織的專家評審,并作為1000千伏級交流輸變電工程電磁環境設計、評價的依據;針對試驗工程,提出了滿足工頻電場、工頻磁場、無線電干擾和可聽噪聲限值所要求的導線對地高度、導線結構和布置方式;提出了工頻過電壓、操作過電壓控制水平,指出斷路器可不裝設分閘電阻;建議采用并聯電抗器中性點裝設小電抗器以限制潛供電流,建議減少避雷線保護角以提高輸電線路防雷電繞擊性能。
記者:一項新事物總會吸引不同的目光。作為研究者,您認為特高壓電抗器(變壓器)技術在我國應用的主要技術難點還有哪些? 陳維江:特高壓輸電工程能否可靠運行,關鍵在設備。從當前我國電工制造業的水平來看,變壓器、電抗器等特高壓輸變電設備可以實現國產化,但是GIS、套管等關鍵設備需要引進技術、合作生產。對于電網運行來說,應加強規劃,確保電網有很好的堅韌性,可以采取諸如分層、分區布局,清晰網絡結構,裝設安全自動裝置,加強系統仿真能力,優化同步電網的規模,預先研究并制定故障應對措施等辦法提高運行可靠性。
記者:國家電網公司正在武漢建設交流特高壓試驗基地,武高院作為承擔單位,請您簡單介紹一下基地的總體情況,利用該基地還將開展哪些方面的科研工作? 陳維江:國家電網公司交流特高壓電抗器(變壓器)試驗基地主要建設內容包括1000米單回路、1000米同塔雙回路特高壓試驗線段,電磁環境實驗室,環境氣候實驗室,特高壓設備帶電考核場。目前試驗基地正在進行“三通一平”,主要試驗裝備已完成招標采購工作,力爭年內完成建設任務。
試驗基地建成后,將開展特高壓電抗器(變壓器)線路電暈特性,電磁環境水平,低氣壓、污穢、覆冰等條件下的絕緣子外絕緣特性試驗研究,并將進行特高壓電抗器(變壓器)設備全電壓、大電流長期帶電考核試驗。 |